看見音樂 - 前言 III

Submitted by arthur on Sun, 01/24/2010 - 20:47

陳以聖/ 原載:κrazian

探究這種如此基本的,普遍存在的人類本能問題,其實就等於是在追問「演化」本身這個更大的課題。生物面對環境挑戰,會演化出某些特徵,而擁有交配優勢的特點,才能經由基因傳遞給後代,保留下來。

達爾文演化論中,一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觀點是:所有生物,不論是植物、病毒、昆蟲或動物,都會和外在環境「共同」演化。換句話說,就在生物為了適應環境而演化的同時,環境本身也會為了適應這些生物而演化。假如有某個物種演化出對抗特定天敵的機制,該天敵這時便遭遇到新的演化壓力,它若不演化出新的制衡方法,就得改吃別的食物。天擇儼然是一場武器競賽,生物輪番改造自己,只為求得制敵機先的勝算。

有一個較新的科研領域—演化心理學,它將演化論的觀點延伸到心智的範疇。我唸史丹福大學時的指導教授,認知心理學家羅傑·薛帕德(Roger Shepard)就表示,不僅我們身體,就連我們的心智,也是數百萬年演化的成果。我等的思考模式,解決問題的一些固定傾向,感官系統(諸如看得見顏色,以及所看得見顏色的範圍),均為演化的產品。他更進一步主張:心智和外在環境共同演化,它隨著不斷變化的環境而變化。薛帕德帶出來的三個學生,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萊達·柯斯米底(Leda Cosmides)和約翰·圖比(John Tooby),以及新墨西哥大學的傑弗瑞·米勒(Geoffrey Miller),目前都活躍在這個嶄新的領域當中。該領域的研究者認為,從心智演化角度切入,可以讓我們對人類行為有更清楚的認識。那麼,在我們演化過程中,音樂有著甚麼樣的作用呢?顯然,拿五萬年前的音樂和十萬年前的相比,或甚至和貝多芬、范海倫合唱團(Van Halen) 或是阿姆(Eminem)的音樂相比,一定都很不一樣。我們腦袋在演化,憑藉這個腦袋所創造出來的音樂,或是「他」想聽的音樂,當然也都會跟著變。在我們腦中,有否演化出一些區域和通道,專門用來製造或聆聽音樂呢?

過去,一向簡單地認定:右腦職司藝術與音樂,左腦則掌管語言和數學。可是,從我的實驗室以及同事們最新的發現顯示,音樂處理區實際上遍布整個腦袋。經由對腦部受傷者的研究,我們知道,有些患者雖然喪失了讀報能力,卻仍然能夠讀譜;或者,有的情況又剛好倒過來,他們會彈鋼琴,但是卻連扣毛衣扣子的簡單動作,都無法協調。欣賞、演奏以及創作音樂,幾乎用上了腦中每一個我們所知的區域,也牽涉到幾乎所有的子神經系統。這樣的事實是否可以解釋,為什麼說聽音樂可以鍛鍊我們的心智,或者說每天聽二十分鐘莫札特,可以讓我們變聰明?

音樂激發情緒的魔力,很多廣告商、製片人、軍事將領與母親們都知道善加利用。廣告公司用音樂讓所賣的飲料、啤酒、跑鞋或車子,感覺上比對手的要炫。電影導演運用音樂來告訴我們,該對某個場景產生甚麼樣感受(少了它,觀眾的感受也許會模糊許多);或在高劇情張力時,用配樂強化感染力。試想一個典型的動作片追逐場面;或是在一座漆黑的古宅中,獨居老嫗爬著階梯時的配樂:觀眾對這些操控情緒的音樂,就算不全然地樂在其中,也泰半接受其營造氣氛的本事。而打從古早古早以前,世界各地的母親們,就懂得利用輕柔的歌聲哄寶貝入睡,或藉此轉移注意力,以安撫他們的哭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