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知識不會過時 ─《學電腦是在學什麼》

Submitted by arthur on Sat, 01/05/2013 - 22:08

陳以聖 / 原載:κrazian

儘管如「冷門才是熱門」文中所提到的,學商用大型主機,難度並不高,又可大幅增加同學們的「賣相」,找到待遇不錯的穩定工作,成本效益超高。但是,同學們選課時,仍然相當猶豫。總覺得,學這些過時的東西,除非真的就想這麼走下去,否則,將來若完全用不上,豈不浪費了寶貴的時間?或者,只要用上的機率不高,就不值得投資時間下去,不是嗎?誰不想學些有未來性的東西呢?

這個問題很重要。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、交朋友、買東西時,有意識或不自覺的,都跟這個「未來性」的評估有點關係。一件事情做下去,若效果持久,或可以多次節省將來的力氣,就比較值得費勁去做;一個朋友若將來可以互相幫助,友誼上、事業上,而非只是言不及義之交,就比較願意投注心力;買個東西,也要擔心會不會很快就過時,能否用得夠久。三學分的課,也就是每周 3 小時,乘以 18 周,再加上課前課後、作業考試,也是七、八十小時的投資啊。

追究起來,一個學問,或說一門大學研究所的課程是否過時,跟「教法」的關係,還大於「課程主題」本身。為何如此說呢?因為,幾乎任何學問,我們都可以把它拆解成兩大部分:一部分是技術的、短暫的、應用的;另外一個部分,則是原理的、長遠的、觀念的。太強調前者,無論眼前多麼先進,還是很容易就過時;完全不談也不行,學者將無法心領神會。

試想,武學宗師是如何養成的。到了最高境界,所有招式都已忘卻,隨手抓來,什麼東西都可以當武器,是不是?但是,一旦收了徒弟,還是得要求從馬步蹲起,不可能兩三下,就把畢生絕學傳授完成。儘管如此,你應該不至於質疑大師,說蹲馬步會不會太過時了吧!當然,你跟的是大師還是匠人,時間愈久,差別就愈大。能拜到何種老師,就看造化了。

同樣是資訊科技,涉獵較多的人必定知道,大部分的觀念都是共通的,儘管用詞不同,其實都可以類推。更進一步,資訊科技所談的解決問題的技術、方法,在其他非 IT 領域,甚至生活當中,也都是適用的。如果你能夠看得如此透徹,那麼,你的教法一定大大不同。那些「跨越時空」的東西,正是最最精華的學問。可以說,你是在學商用大型主機,也可以說,不是,你只是以商用大型主機當引子,學的是真理,是可以多方應用的真理。

這道理,跟生硬的內容不見得就該教得枯燥乏味,其實歸結到同一個因由。自己少不更事時,也屢屢犯這毛病:專注細節,忽略大局。當然,經驗、能力、個性、視野,都會左右一個老師的教學風格與內涵。學生的背景、資質、意志力也會。但無論如何,教師的責任仍然是最重大的。

到了一個境界,就沒有過時不過時的問題,也沒有枯燥不枯燥的問題。就像 Samuel Johnson 說的,「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, he is tired of life …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.」我們也可以說,如果你厭倦了「資訊科技」,你也厭倦了知識。當然,引號「」裡的東西,不一定是資訊科技,可以是任何了不起的學問。那些學問若弄得枯燥乏味,絕對不該是學問本身的問題,而應該是教法的問題。否則,那就不是甚麼值得學的學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