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陳以聖 / 原載:κrazian
在閱讀的路上,現在的小孩似乎都會經過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:通常是在青少年,也就是大約國小中高年級到國中的階段。出版社也似乎都頗能體察時勢,好為特定族群推出某某系列的叢書:諸如童書繪本、上班族充電系列、家庭與婦女系列、親職教育系列、銀髮系列、心靈成長系列等等。只恐找不到有創意的市場區隔,漏失了利潤豐厚的甜美藍海。對於這一特定的年齡層雄厚的閱讀潛力(要考作文哪),當然不容錯過,而努力的推出文學名著青少年版,甚至漫畫版。
身處現代商業社會的我們,對於這類型的行銷手法,不但習以為常,甚至潛移默化的接受其為好的、正確的觀念。我們不但打心底認同,還會據以自我設限,不敢有所踰越:父母只敢買童書給孩童看、女性只能看婦女新知叢書;青少年則千萬別碰真正的古典文學名著。想要客觀的理解這樣的作法有什麼問題,我們得看看另一個極端:很久很久以前。
回想以前私塾時代的閱讀情形:從「小學」(文字學)到四書五經,沒有童書繪本,更沒有青少年版文學名著。科技也許因為不受重視而未能蓬勃發展,但是人們的智慧卻未見低下。那種先背再懂的極端教育方式,現在看來已經不合時宜。儘管讀經運動仍然此起彼落,提倡擁護者也可以告訴你一籮筐的好處,包括專注力、記憶力,以及「最重要的」:讓成績變好了。甚至洪蘭教授都說她「一邊看戲,一邊想到很多歷史上的典故,心中非常感謝小時候父親叫我讀古文,讓我有背景知識可以去體會中華文化的精華,豐富了我的人生。」(當然我們不清楚洪教授當初是否必須在未曾理解的情況下背誦,抑或只是讀而已。)我們還是覺得,現代人接觸古文經典,應該有較為人性、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。
從古代和現代的兩種極端當中,我們不難得到中庸之道才是正途(時下年輕人會說:「才是王道」)的結論。我們當然贊同過渡性的以「青少年版」、「濃縮版」、「漫畫版」,甚至對口相聲類型的戲說笑談「有聲版」,但是要適可而止。所謂「適可」,是因人而異的,是身為父母者要擔負的責任。父母必須觀察孩子的反應與進展,適時提升閱讀的難度與深度,隨時微調,以持續提供有益的挑戰強度。我們也必須明白,由於資質與性情的差異,階段性停駐時間的長短差異也很大,也因此更需要父母的耐心與關注。
這麼說來,千萬別一口氣買全套的「青少年版」。買時那種派頭,真是豪情萬丈,意興遄飛。到頭來,把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:不看完它,是金錢的浪費;勉力將它看完,卻是另一種浪費,時間與精力的浪費。就像父母親遲遲捨不得拆下「輔助輪」,只因為它還沒壞啊!
當然,多數的父母會說:小孩子願意看書,高興都來不及了,哪裡還這麼講究?我要說:若是永遠掛著「輔助輪」騎單車,你不但不會長進,甚至可能誤以為騎單車就這麼回事。而真正最大的損失,是領略不到那誘人的滋味:無拘無束與自在快意的操控奔馳;搖擺律動與滑行過彎的酣暢淋漓。不讀原著,則難以真切貼近作者的心境,感受不到那完整的起伏與節奏所引發的激盪與共振,品嚐不到精準文字的力道與細處見地的機鋒。
試吃,誠然是不得已的安排,應該是為了不讓你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善意手段。你不會一輩子靠試吃度日,從不享用正餐;可是你卻會滿足於只看輕鬆版的文學名著,提不起胃口品嚐原著。濃縮版的成功,卻諷刺的造成原著的失敗。也許商業的興盛與生命智慧的增長,總是成反比的吧!
♣